当前位置:首页 > 职场范文 > 工作方案

《三袋麦子》教学反思

时间:2024-02-18 22:51:43
《三袋麦子》教学反思

《三袋麦子》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三袋麦子》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三袋麦子》教学反思1

《三袋麦子》是苏教版三上的一篇精读课文,山西运城示范附小的周灵梅老师在第六届全国阅读大赛中上了这篇课文,并因此获得了一等奖。可能是那香喷喷的麦子吸引了我,我仔仔细细地看了实录,就想把那三袋麦子拿来让我的学生们品尝一番。正好那时区教科室来调研听课,于是我就把它拿了出来,第一次上了之后,我是这样反思的:

移植了周灵梅老师的这节课,个人觉得既然是一堂好课,也适合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那为什么不借用呢?为什么要舍近求远,有现成的不用一定要另立门户呢?要知道要熟悉一篇课文、吃透教材也是需要很多时间和精力。借用别人现成的一堂好课难道不是一种好方法?但是前提要适合学生,移植别人的课堂首先自己也要吃透教材。

反思课堂,由于节奏不够快,以致于最后的复述故事的环节没有充裕的时间,只能安排学生写一写了。有时候也许是教师婆婆妈妈说的太多唯恐学生不懂的原因,其实有些东西不一定要学生当堂就懂,教师只需轻轻带过,给学生一个印象,因为这些东西以后也会不断地刺激学生的大脑,学生听多了看多了,自然而然地也就习得了,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吧。教学和教育同样是一个慢的过程。

做的比较好的就是,上课比较有激情,很投入,能贴近学生。

移植课,并非是原封不动的拿过来,对于好的一些学习方面的课堂语言我们不但要运用而且要熟悉背诵,因为适合于各种语文课。

今天的课堂总的来看是成功的,学生思维活跃热情高涨,也是因为教材简单的原因。我自己如果能够把过程熟练些效果就会更好。

这篇课文放到期末上还是太晚,应该放到学期初上,因为对三年级学生来说还是比较简单。

这学期接到区师训站领雁工程实践环节的上课任务。因为时间紧事情多,就想到了那三袋麦子。借鉴上次的经验,我选择了二年级学生进行教学。我又偷懒参照了周灵梅老师的教学设计分别在二年级两个班进行试教,并请同事们听课,看看有什么需要修正。听完之后,老师们大致的意见一是教学设计按部就班按照课文的叙述一一进行,显得比较死板;二是感悟小动物的形象可以贯穿全文,随时把学生的感悟记录在黑板。我又细细看了周老师的实录,发现群山老师同样有这样的点评:“周老师这个看出一个()的()的教学思路,个人认为不如把它作为本文学习的一个学习思路,让孩子们自己去体会,然后再结合语言来品味,这更符合学生的阅读规律,也能真正让学生自己来感觉,而不用老师强加给学生了。另外,整体感觉在课堂上老师的话多了些,一部分一部分,一句句地牵着学,如果把这个思路放在前面是不是会更好些呢?”根据以上的这些意见,回顾自己试教的课堂,我对周灵梅老师的教学设计进行了修正,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针对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的教案设计变化如下:

1、加入了生字词的学习,这篇课文生有15个,根据课文的特点很有必要把生字词集中学习一下。所以在初读课文环节加入了生字词的教学,所谓扎扎实实学字词。

2、区分形近字“捧”和“棒”在方法上有所变化。我采用让学生用无声的语言手势来表示这对词语的意思,这样对学生来说还是有比较大的吸引力。

3、在学习课文第二段时为了能够感悟到小猪的厨艺、小猪的能干,在顺序上做了调整。周老师的步骤是:小猪看到黄灿灿的麦子心情怎样——开心——(看图)看看小猪开心的样子,此时此刻他的脑子里会出现哪些好吃的东西?—哇,这么多好吃的东西,所以小猪开心的喊道——。按照周老师这样设计的话,仅仅只能体会出小猪的贪心,但是文中的语言有“做出了各种各样好吃的食品”,按照学生的理解小猪就是“伟大的厨师”,这样的小猪怎么能因为设计的原因就把它忽略了呢?所以我重新调整如下:看着黄灿灿的麦子,小猪眼前一亮,开心地喊道——(课件)齐读。看看小猪怎么了?你看到什么了?(口水)瞧他这副开心的样子,抽生读。——小猪一分钟也等不及了,课文中有个词语最能表现小猪着急的心情——?小猪迫不及待地——把麦子怎么样?它会做哪些好些的食品?这么多好吃的食品课文里也有个词语叫——看看小猪做的食品(课件)你觉得小猪怎么样?(贪吃、能干出色的小厨师)。调整后的设计不仅让学生体会了小猪的贪吃和能干,还恰到好处地理解了“迫不及待”“各种各样”的意思。

4、如果把目标定位于“品味语言,树立形象”,那么周老师针对于这个目标的教学设计没有贯穿全文,仅仅停留在课文的后半部分。其实,无论是小猪的贪吃和能干,或是小牛的勤劳、会思考、有长远打算都可以从课文的第一部分直接体会。在课文的后半部分能体会到的仅仅是小猪的憨厚可爱、有礼貌,小牛的勤俭节约、懂得回报、愿意和他人分享劳动成果。那么为了使小动物的形象更加丰满,不妨把“你读出了一只怎么样的小猪、小牛、小猴”贯穿整个教学设计。有了这个想法后,我就在学了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时,让学生说说“你觉得小猪怎么样”在学了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时也让学生说说“你觉得小牛怎么样”;然后在学习课文的后半部分时抛出“你又读出了一只怎么样的小猪、小牛和小猴”?这样一来,整篇课文的主线就凸出来了,真正做到了“品味语言,感悟形象”。最后三个小动物的形象真的活灵活现出现在我们的面前了,立体感有了,整体性强了。

5、为了打破设计的平铺直叙,也为了体现孩子们的自主性,在课文第二部分让孩子们说小动物特点的时候就有意打乱顺序,“你想先说谁都可以”。

6、最后复述故事环节,考虑到二年级学生的特点,让一个孩子先讲,然后四人小组讲,这样孩子的参与度增多了,难度也下降了。

调整后的以上不同的六点,最有价值的就属第四点了,它就像一条红线,把原本零落的珠子串联起来,呈现出来的就是比较完整的项链了。

一个校长决定一所学校,同样,一个老师决定一班学生。从试教情况来看,同样的教案同样的学生,为什么有的那样出彩,有的课堂却让上课老师束手无策。就是因为学生起了变化,所以能够碰上个好老师是孩子一生的幸运!

4月15日在华山上的课自己最为满意。在让孩子们说说小猴子在决定把麦子全种下地之前会想些什么,孩子的回答是:1、只有自己种,才有吃不完的麦子。2、有付出就有回报。3、等麦子丰收的时候,可以和别人一起分享。在问孩子小猴的聪明表现在什么地方?有一个孩子说:小猴的想法和小猪小牛不一样,他的想法与众不同。(如果我在评价的时候能够追上一句:“因为他的与众不同的想法才收获了满囤的麦子,这样就更能说明小猴的聪明”,可惜我当时蜻蜓点水“你也很聪明,你的想法与众不同”。按照导师傅赛君的说法是我的评价没有让这位学生精彩的回答得到最热切的反馈、反响,没有让他的答案“可持续发展”。

复述 ……此处隐藏11045个字……的情景。强调抓住“神秘”、“兴奋”等神情,并且把文中的生词“节俭”、“收获”运用到自己的人物对话中。虽然,孩子的表演是稚嫩的,但对课文中的语言文字进行了内化。通过表演,学生的体验会更加的深刻,能力也得到了提高,今后,我会更重视这方面的训练,让学生的素养进一步得以提升。

《三袋麦子》教学反思13

《三袋麦子》是一篇非常有趣的童话故事,讲的是土地爷爷给小猪、小牛和小猴各送了一份节日礼物——一袋麦子后,小猪、小牛和小猴各自用不同的方式处理了这袋麦子。一年后,土地爷爷故地重访,并对于小猪、小牛和小猴的不同举措作出了三种不同的评价。在教学中,如何既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学生各抒已见;又注重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正确解读土地爷爷的评价,获得科学的认识?这些既是本文教学的重点,又是本文教学中可以出彩的亮点。教学本文时,我主要做如下设计:

一、生动的语言描述,情境的良好创设

语文课堂有异于美术课堂,发掘其魅力要靠文字的描绘。因为低年级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实际生活经验十分限制,脑海中很难自觉呈现出教材所描绘的情境,所以很显然,教师形象而有活力的教学语言才是课堂上有效的催化剂。在具体教学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语:快要过年了,土地爷爷想得真周到,特意把三袋金灿灿的麦子送给三个可爱的小动物,让它们过个好年,这可乐坏了三个小动物,你们想知道他们是怎么处理这三袋麦子的吗?

语言的描绘,为学生创设一个寻求问题的学习情境,学生顿时兴趣盎然,强烈的求知欲望油然而生,为下一步的学习创设了良好的氛围。

二、丰富的媒体展示,情境的直观再现

1.初设情境,静态示图

多媒体出示:“小猪开心地喊道:‘太棒啦!我最爱吃白面馒头和烙饼了……’”;“小牛看了又看,心想:多好的麦子呀……”;“小猴呢,它觉得面前的是上等的麦种……”的图片。

情景搭配文字,要求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思考这段话向我们展示的情境——三个小动物都非常喜爱土地爷爷的礼物。相机伴随思考:它们是怎么处理这三袋麦子的呢?

2.再现情境,动态示图

多媒体出示:“小猪说完不由地舔了舔舌头”;“小牛抱出另外半袋麦子”;“小猴拉着土地爷爷去看它堆得满满的麦囤”的动态图象情景。让学生比较这三个小动物的处理方法。相机思考发言:假如,你就是一个动物,面对这样一份礼物,你会怎么做呢?我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多样性、独特性的基础上,正确带领学生去肯定土地爷爷的多元评价,去分析自己的答案。课堂上,学生没有简单地效法小猴,也没有一味地排斥小猪。答案五花八门:“我会吃一半,种一半”;“我会做出各种各样的食品送给好多好多人吃”;“我会把麦子送给贫穷的人”。通过这一讨论来引导学生多元认同,自觉地去调整认识,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通过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使学生的学习变的丰富多彩,既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理解能力,更给学生以直观、深刻的印象,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三、心灵的情感朗读,知识的自我消化

朗读应是体验文章情感的重要手段,朗读有助于学生用整个心灵去理解和体味。在教学《三袋麦子》时,当我看到学生体会到土地爷爷对三个小动物对麦子的处理方法都很满意时,便及时组织学生朗读,对小猪的“哈哈大笑”,对小牛的“点点头”,对小猴“兴奋地夸奖”,通过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示范读、表演读等多种形式,边读边体会,使学生感受到课文描述的情境,把自己融入到课文的情节中去,把教学过程推向高潮。

四.活跃的表演过程,情感的再次升华

瑞士发展心理学皮亚杰强调“高度活动”的观点,阐明了活动有利于智力。低年级学生有着较强的表演欲望。因此我尽量开发教材资源,设计表演内容,让学生参与表演。通过了示范表演、会的站起来表演、同桌互演、上台表演等多种手段,使学生的情感与被感知的对象融为一体,达到了情感的升华。学生在表演中学习,在表演中发展自己,课堂气氛尤为活跃。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采用“教—扶—放”的方法,通过“扣读导演”、“以演促读”使学生的朗读及理解能力得到明显提高,也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加透彻。

《三袋麦子》教学反思14

《三袋麦子》是苏教版语文第五册教材中的一篇童话故事,这篇童话通俗易懂而又幽默有趣。主要讲了土地爷爷分别送给小猪、小猴、小牛一袋麦子,这三袋麦子到了三个不同的小动物手里也就有了三种不同的结局:小猪把麦子磨成面粉,做成各种食品;小牛拿出麦子透透风晒晒太阳,把麦子保存了起来;小猴把麦子全种下了地,来年收获了更多的麦子。三种不同的动物,分别代表了三种不同的人。小猴憨厚可爱,小牛善于计划,小猴聪明能干。

在教学时,我认为这篇文章的教学重点是:1、认识并运用重点字词;2、把握小猪、小猴、小牛的角色特点;3、感受童话故事的特点。

我的教学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的:1、教授生字词,引导学生记住字形、字音,并分享自己的识字方法;2、自读课文,了解三种动物收到麦子后的三种不同处理方式,初步感知三种动物的性格特点;3、深度感知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来演一演;4、拓展延伸,如果你收到了土地爷爷的麦子,你会怎么处理呢?

回想整个教学过程,我还存在很多的不足,比如,通过听写等方式反馈,得知学生对生字词的把握还不够深入;教学环节不够连贯;语言表达过于平叙等。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要充分备课,只有在充分了解教材、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才能教授出适合教材、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三袋麦子》教学反思15

虽然还没有深层的挖掘课文内容,但孩子们已经能说得很好,当然语言的组织上还有所欠缺,但已经能够自己做出思考,我觉得 这已经相当的不错了!鉴于以上的思考,我来了一个大胆的设想,进行全文表演。在学习时我的主要时间就化在了让学生进行表演上,抓住一些关键词来进行表演,边表演边挖掘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并通过语言和表情、动作等表现出来。

在语文教学中,特别是在低中年级的课堂上,一些表演总是免不了的。特别是这样的童话故事,孩子们更是乐于表演。表演中让学生动脑、动口、动身体,让学生体验文本,学生喜欢这样的表演舞台,在这样的舞台里学生的个性得到展现,创造性得到最大的释放。

首先,我让学生把课文全文读个三两遍,然后再分角色朗读。在分角色朗读时,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词语,然后在讨论中或示范或模仿,以此来让学生把握角色。为表演打下基础。

我再分工让全班学生挑选自己喜爱的角色,也就是自己喜爱的小动物,在全文中找到这个小动物的所有相关内容,熟读之后,先试着进行表演,要把稳重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这个方式已经在前面两课中做过了,孩子已经有一定的经验了)。第一次表演的时候,可以看着课文表演,等到熟练了,就可以丢开书本进行表演了。

全班交流表演时,一边表演一边再挖掘人物的内心:通过人物的生动的对话,形象的动作以及人物能够表现内心心理的神情的细微变化。要把稳重的语言通过你的表情以及动作给表现出来,可以有自己的创造性的东西在里面。

《《三袋麦子》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上一篇:《古对今》教学反思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