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报告范文 > 读后感

我与地坛读后感

时间:2024-02-18 22:28:48
我与地坛读后感【荐】

我与地坛读后感【荐】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我与地坛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与地坛读后感1

“你就看看他的这本书,会不知不觉的被他所吸引,你就好像看到了那个地坛,看到了书中的那对老夫妻,那个唱歌的青年,还有那对兄妹,你似乎在体验着那种过客,也在观察着别人的生活。他的文字有一种沧桑感,最开始的时候可能会有一些压抑,但是最后你就会明白生命本质的一种淡然”这是我在某个问答网站上看到的一篇关于《我与地坛》的书评,也是因为这句话,我捧起了这本书,写下了今天的一点小小的心得。

《我与地坛》这本书以非常温柔的笔触书写了一个极其坚强的人生,也描述了一个让人不知不觉为之动容的人生。这本书里没有繁华的文字,也没有刻意的抒情。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容就像滴水一样,一滴一滴地流进你的心里。这本书的文字不仅给我带来了视觉上的盛宴,更是给我的内心带来巨大的冲击,也使我对人生,对生死有了自己的理解。

如果让一个人在最年轻气盛的年纪失去行走四方,游览万物的能力,你觉得他会像正常人一样冷静,好好的生活吗?回答“不会”的,你很真诚,回答会的,我不想看你做言语上的巨人,咱们行动上见真章。史铁生老师恰恰就是那个失去行走能力的狂妄青年,而他又恰恰是那个言语和行动上的巨人。史铁生老师在文章中这样说:如果世间没有了苦难,每个人都是健健康康漂亮的人,会怎么样?没有差别的世界就好像一滩死水,一个一望无际的沙漠。所以必须有人接受这种苦难,这种差别谁来接受呢。只好听凭偶然,是没有道理可讲的。从他的文字当中我很少感受到对世界不满,对命运不公的抱怨,反而更多的是安详与平静,是他不需要任何人同情的决绝,以及超然的人生态度。他为什么做到了行动上的巨人?而我们中的他她,却很难做得到。那是因为,他已经通过世界的表面看到了生物多样性的本质,也就是说我们常说的存在即合理。其实史铁生老师并不是一个一直积极向上的人,他也想过自杀。

坐上轮椅的前几个月,史铁生老师很失落,他想要通过自杀来消除自己的失落,不过好在他有一个非常爱他的母亲。他的母亲如天下,所有的母亲一样深深地爱着自己的孩子,只不过她的爱多了一丝的小心翼翼,温柔。史铁生老师说:如果没有母亲,他可能就不会坚持活下来。他的母亲用她那温柔如水的爱,将她从死亡的边缘拉了回来,告诉她,好好的活下去,没有什么是克服不了的。这是一个母亲仅仅能做到的,但是史铁生老师并不是一个一直能压抑自己的人,他也是一个普普通通年轻人。我想对生命的彻悟,才是他最后接受自己接受现实的原因。自己将自己真正的从边缘拉了回来,他自己解脱了自己,这才是真正的解脱。没有向史铁生老师学习,可能我们没有失恋生老师做得好,但是我们也要学会自己解脱自己。

地坛是史铁生老师最常去的地方,那是一个小公园,有各种各样的人在那里去,留,去。而史铁生老师就坐在那里,静静的看着每一个人,观察着他们。他从那对老夫妇那个唱歌的青年,还有那对兄妹,看到了我们所看不到的东西,时间一直在流失,生老病死也是正常,他真正的看到了生命。在书中,他说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样一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情,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他把死亡看做一个节日,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情,与现在的人动不动就轻生形成鲜明的对比。就像他在自己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第一句话就提到了生命。全部的内容也只是为了告诉我们一件事,那就是生活的偶然性。很多时候如果你打开的是另一扇门,走的是另一条路。生活的轨迹可能完全不同,而选择多数只是一念之间。我想说轻生的人,他们选择了一天一条最悲剧的路,他们的死不仅带给别人失望和痛苦,更是自己失败的标志。

我不敢说自己能够像史铁生老师一样看待生死,但是对于生的渴望让我不至于求死,让我不至于抛弃全部只为了那一瞬间的享受,生活中还有很多值得我留恋的东西。我不敢谈论命运,因为对命运没有公道可言。就像世界一样,没有绝对的公平,我们所能做的只有不断超越自身局限,让自己更加完美。不要说你和他的背景不同,自己没有资源,这些都是失败者的借口,是懦夫的谎言。任何人在生死面前都是一样的,所以我没有什么可怕的呢。

经常有人跟我说他很孤独。但是从我史铁生老师那里得到了不同的答案,他说孤独的心必是充盈的心,充盈的要流溢出来的,要冲涌出来,便渴望有人呼应他,收留他,理解他。心里之间的呼唤与呼应,投奔与收留,探路与理解,那便是心灵解放的号音,是和平的盛曲,是爱的狂欢。那才是孤独的摆脱,是心灵享有自由的时刻。史铁生老师对于孤独的理解与我们传统的理解大不相同,我没有史铁生老师那样的觉悟,也没有条件以他的角度思考人生。他对生命的感悟已经超出了我们常人的范围,我们都是健全的人,没有像他那样的苦恼,所以我所受到的只有通过对他的文章的解读来了解他的想法,继而引发我们对生死的看法。

阅读我与地坛这本书,我用了将近两周的时间。虽然书的内容并不多,但是我却花了整整两周的时间才完全理解文字之中所表达的感情,读到最后我发现地坛已经不单单是一个公园,它成了史铁生老师情感的寄托。所以我想说精神寄托是一个人一生中重要的东西,有的时候它甚至是你,我保命的东西。

读过《我与地坛》之后,我不敢轻言生死,但也更加看淡生死。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更加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珍惜与别人的时间,多关爱自己的父母,没事儿给他们报个平安,愿每个人都能有个美满的生活。

我与地坛读后感2

虽然这本书中的有些文章早已在初中的阅读练习题中出现过,但是再次拜读后我又有不一样的体会。同时我自知仅凭自己现在的阅历不能完全体会到文章更深层的内涵,所以就在此把自己的一些小体悟记录下来。

关于生死

“生死”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本书就像大多文人骚客的作品一样几乎每篇文章都提到了这个话题。在《我与地坛》中作者写道:“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一个沉重的话题,却被作者以一种轻松的比喻那么淡然地看破一切地解释完毕,这其中的虚无感与那种处之淡然的感觉就这样渗透在作者的文字中,原来死亡不过如此啊,原来死亡是给度过一生的疲惫的我们用来休息的节日啊,这种轻松让人感到有些不寒而栗,但细想起来却觉得其实就是如此,尽管我们畏惧死亡(可能只有极少数不是),因为死亡代表着未知,黑暗,像一个无尽的深渊,但这是老天爷从我们出生起就给我们的一道难题,我们必须敢于直视它,勇敢面对它。正如老子的“无为”思想,当一个人可以不辨生死,无所谓死或生,那么他终 ……此处隐藏23185个字……去世,他才幡然醒悟,他才感到后悔,但是一切都已经来不及了。他在自己的小说获奖的时候,他多么希望自己的母亲能够活着,他多么希望自己的母亲能够为自己骄傲,但是一切都晚了。他没有让自己的母亲放心,也没有让母亲为他感到骄傲,母亲的一生可以说是伟大但却是苦难的。直到很久之后,他才能意识到,地坛里不仅有他的轮椅的印记更有母亲的脚印。

书中的第三部分写了用不同事物来表达四级,比如乐器、地坛中的景物或者心绪等等。通过与地坛的相处,史铁生终于明白了生命的真谛,他开始不再抱怨自己的命运,而是感激与它。他清楚地知道,他离不开地坛了,并且会想念地坛。

第四部分与第五部分史铁生不再将自己的视角执着于景物,反而在描写来到地坛里的人,他写了一对老人、一个爱唱歌的小伙子、一个真正的饮者、一个中年女工程师、一个长跑者和一个漂亮而不幸的小姑娘和她的哥哥。

通过对他们的观察,史铁生感悟到人生不如意的事情有很多,不会有人的一生都是一帆风顺的,总是会经历一些磨难,而我们在面对这些磨难的时候,可以抱怨,但不可以止步于抱怨,还应该为了克服困难而不停的努力。而且人生与命运生来就是不公平的,我们没有办法去让它们完全的公平,因为如果真的能够做到完全的公平,那么世界将不再存在差异,也就不再拥有生机。所以总有人是幸运多一些,总有人是苦难多一些,而人们什么都不能够改变,只能听天命,然后尽自己所能,让自己能够追求自由、享受生命。

史铁生在第六部分写到了三个他人生中最重要的问题,那就是要不要去死呢,他为什么要活着以及他写作的理由,通过他不断的思考,也终于得到的答案。死是一件必定会发生的事情,所以不必着急去死,不如活着试试,因为他不甘心,他还有好多想做的事没做,活着才有机会尝试自己想做的事,说不定就会有额外的收获,而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而他写作就是为了活着,他还想活着,他还有自己想做的事,他还想证明自己的价值,所以他回去写作,所以他会好好的活着,他并不着急死亡。

最后一部分,是对全文的总结,他写出了自己与地坛不可分割的情感,他知道自己这辈子是离不开地坛了,地坛不仅仅是一片地方,更是他心中的一片净土,也是他的精神支柱,是他能够活到至今的理由。他写了自己与一位老太太的对话,表达了自己对母亲的爱、愧疚和思念。但是他相信自己终有一天能够见到母亲,这是必定会发生的,所以不必着急,现在只需好好活着,将自己想做的事情做完,之后也能够从容的面对生死,从容的去见母亲,去对母亲说自己的错误与爱意,只需尽人事,听天命就好。

读完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我知道我应该学习他对于人生的态度,那就是死亡是一定会发生的事情,不必着急去追寻,生来不易,应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不要给自己留有不甘,天命是改变不了的,不如尽人事,听天命。以及对于自己的亲人应该多多的关心,不要做出伤害他们的事情,积极的用语言和行动表达爱。

爱,就要大声说出来。

我与地坛读后感15

无论是什么季节,什么天气,什么时间,我都在这园子里呆过。有时候呆一会儿就回家,有时候就呆到满地上都亮起月光。记不清都是在它的哪些角落里了,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样想过之后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比如你起早熬夜准备考试的时候,忽然想起有一个长长的假期在前面等待你,你会不会觉得轻松一点?并且庆幸并且感激这样的安排?

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这却不是在某一个瞬间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一次性能够解决的事,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了,就像是伴你终生的魔鬼或恋人。所以,十五年了,我还是总得到那古园里去,去它的老树下或荒草边或颓墙旁,去默坐,去呆想,去推开耳边的嘈杂理一理纷乱的思绪,去窥看自己的心魂。

……

设若有一位园神,他一定早已注意到了,这么多年我在这园里坐着,有时候是轻松快乐的,有时候是沉郁苦闷的,有时候优哉游哉,有时候恓惶落寞,有时候平静而且自信,有时候又软弱,又迷茫。其实总共只有三个问题交替着来骚扰我,来陪伴我。第一个是要不要去死?第二个是为什么活?第三个,我干嘛要写作?

现在让我看看,它们迄今都是怎样编织在一起的吧。

你说,你看穿了死是一件无需乎着急去做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的事,便决定活下去试试?是的,至少这是很关键的因素。为什么要活下去试试呢?好像仅仅是因为不甘心,机会难得,不试白不试,腿反正是完了,一切仿佛都要完了,但死神很守信用,试一试不会额外再有什么损失。说不定倒有额外的好处呢是不是?我说过,这一来我轻松多了,自由多了。

……

我想人不如死了好,不如不出生的好,不如压根儿没有这个世界的好。可你并没有去死。我又想到那是一件不必着急的事。可是不必着急的事并不证明是一件必要拖延的事呀?你总是决定活下来,这说明什么?是的,我还是想活。人

为什么活着?因为人想活着,说到底是这么回事,人真正的名字叫作:欲望。可我不怕死,有时候我真的不怕死。有时候,——说对了。不怕死和想去死是两回事,有时候不怕死的人是有的,一生下来就不怕死的人是没有的。我有时候倒是怕活。可是怕活不等于不想活呀?可我为什么还想活呢?因为你还想得到点什么、你觉得你还是可以得到点什么的,比如说爱情,比如说,价值之类,人真正的名字叫欲望。这不对吗?我不该得到点什么吗?没说不该。可我为什么活得恐慌,就像个人质?

后来你明白了,你明白你错了,活着不是为了写作,而写作是为了活着。你明白了这一点是在一个挺滑稽的时刻。那天你又说你不如死了好,你的一个朋友劝你:你不能死,你还得写呢,还有好多好作品等着你去写呢。这时候你忽然明白了,你说:只是因为我活着,我才不得不写作。或者说只是因为你还想活下去,你才不得不写作。是的,这样说过之后我竟然不那么恐慌了。就像你看穿了死之后所得的那份轻松?一个人质报复一场阴谋的最有效的办法是把自己杀死。我看出我得先把我杀死在市场上,那样我就不用参加抢购题材的风潮了。

你还写吗?还写。你真的不得不写吗?人都忍不住要为生存找一些牢靠的理由。你不担心你会枯竭了?我不知道,不过我想,活着的问题在死前是完不了的。这下好了,您不再恐慌了不再是个人质了,您自由了。算了吧你,我怎么可能自由呢?别忘了人真正的名字是:欲望。所以您得知道,消灭恐慌的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消灭欲望。可是我还知道,消灭人性的最有效的办法也是消灭欲望。那么,是消灭欲望同时也消灭恐慌呢?还是保留欲望同时也保留人生?我在这园子里坐着,我听见园神告诉我,每一个有激情的演员都难免是一个人质。每一个懂得欣赏的观众都巧妙地粉碎了一场阴谋。每一个乏味的演员都是因为他老以为这戏剧与自己无关。每一个倒霉的观众都是因为他总是坐得离舞台太近了。我在这园子里坐着,园神成年累月地对我说:孩子,这不是别的,这是你的罪孽和福祉。

《我与地坛读后感【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